2025-05-19



新月沃地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文化遗址,其中最古老的欧贝德文化出现于7000B.P.。新月沃地恰好位于亚洲季风系统西部,季风在5000B.P.之后减弱且更加多变,受此影响,那里的气候由相对潮湿变得易于干旱,欧贝德文化早期的小村庄因此聚合成更大的定居点,便有必要建立更大规模的综合灌溉工程,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条件。乌尔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最早)城市之一,曾在4600B.P.(前2650年)前后繁盛一时,但在4340B.P.(前2390年)前后,乌尔第一王朝被阿卡德王国所灭。这也是特别干旱的一段时期,这种气候可能已使乌尔国力衰微并同样影响了阿卡德人,促成他们对乌尔的进攻。乌尔此后继续作为一个小城邦存在,但大约4110B.P.(前2160年)之后,乌尔第三王朝重新繁荣起来,建造了巨大的塔庙,也就是月神南那庙。然而,在3950B.P.(前2000年),乌尔遭到埃兰人进攻,此后再也没有恢复。埃兰古国以苏萨为都城,位于现在的伊朗西南部地区,埃兰人原先居住在更东边的高原地区,日益严重的干旱使他们的生活日益艰难,因此向西迁徙而来。



在4200B.P.前后,极端干旱时期持续了大约300年时间,与强烈的沙尘暴和死海地区的超低水位一起,构成了造成社会崩溃的原因。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彼得·沃森








两河流域北部地区是靠降雨维持的社会,意味着这里的管理区域(其布局像拼布床单)发展较早且相对平等(因此更具竞争性和好战性),而两河流域南部发展较晚,被河水所灌溉,因此在地理上接近线型布局,灌溉系统意味着这里的管理体制具有更强的等级性和稳定性。后者往往能更好地应对后来的干旱气候。

印度次大陆上最早的人类定居点是小规模的农业社会“梅赫尔格尔文化”,遗址位于现代巴基斯坦西部城市奎达附近,最早的遗存可追溯到9000B.P.,半游牧民族在此发展出最早的农业,种植小麦和大麦,畜养绵羊、山羊和牛。根据陶器的发展及其精致程度来推断,这种文化繁荣于7500B.P.前后,但在5500B.P.以后,居民的随葬品越来越少,这表明社会在衰落,并暗示夏季季风的削弱给社会带来了压力,在4600至4000B.P.间,似乎这些居民点基本上被遗弃了。其衰落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在时间上是一致的。由于夏季季风持续衰弱,梅赫尔格尔文化区越来越干旱,这里的居民向东迁徙到印度河/萨拉斯瓦蒂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于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兴起。

伴随迁移而成长起来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文明在当时非常先进,拥有极其发达的供水、排水和废物处理系统。人们的日常用水由井水供给,住宅中有专门的浴室,下水管道由住宅铺设到主要街道——在那个时候几乎不存在用水问题。哈拉巴文化还创造出印度的印章文字(基本上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同时出现)。到4600B.P.,哈拉巴文明已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复杂的文明。但是它的辉煌,它所产生的剩余产品,它的技术成就——包括犁耕——以及不从事粮食生产的艺术家、书记员和手工艺人,掩盖了这个杰出的社会组织本来要应对的环境压力。4200B.P.前后,哈拉巴文明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化,人口向南迁移到更小的居民点,从而进入后城市阶段。

在4230B.P.前后,伦卡朗萨尔湖只是暂时充满了水,这表明夏季季风在“迅速减弱”。在4200B.P.,印度河河水的排放迅速减缓,同样是由于季风的变化。

写于5500B.P.前后的《梨俱吠陀》将萨拉斯瓦蒂河说成是一条重要河流,提到这条河的地方不下72处,它在规模上不逊于印度河,但消失已久。在2600处哈拉巴文明遗址中,有将近2000个发现于萨拉斯瓦蒂河古河道沿岸。河流线路的重大变化很有可能与季风的减弱有关。

雨神或风暴神最先成为主要神灵。哈达和巴尔是闪米特人的重要风暴神,他们与阿卡德人的神灵亚达有联系。安纳托利亚地区的风暴神特舒普、埃及神塞特、希腊神宙斯和罗马神朱庇特都是首要的天空之神和/或风暴神。在印度教中也有一位掌管天空、海洋和降雨的主神伐楼那,他既无所不能,又摧毁一切,但印度教始终没有发展为一神教。

1492年以前,旧大陆的重要文明全都分布于北纬7度到北纬50度之间的热带和温带地区,美洲主要古代文明(查文、莫切、奥尔梅克、玛雅、托尔特克、印加、阿兹特克等等)全都分布在南纬18度至北纬25度之间,基本上都分布在43度的纬度内。在旧大陆,文明分布于东西8500英里、南北3000英里或总面积2550万平方英里的范围内,而美洲文明分布于东西1250英里、南北3000英里或面积仅375万平方英里的范围内。

当我们在这一特定背景下使用“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时,与其说我们用它来表示宏伟的公共建筑、不朽的艺术或先进的灌溉系统,不如说我们用它来指代这一事实:它们在本质上主要是粮食生产地,而且是在世界各地独立出现的。粮食生产很快传播开来,但这些地区的动植物驯养是独立完成的。

粮食生产主要分布于这些地区:从西南亚到欧洲、埃及和北非、中亚和印度河流域;从萨赫勒地区和西非到东非、南非;从中国到赤道地区的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朝鲜和日本;从中美洲到北美洲。

农业文明南北传播比东西传播要困难得多、慢得多,最明显的失败案例是农业和畜牧业没能从美国东南部传入北美加利福尼亚土著部落;农业和畜牧业没能从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传入澳大利亚;农业没能从南非纳塔尔省传播到开普省。

由于基本条件的差异,新大陆南北之间在农业和文化传播方面有着更大的差别。安第斯高地的美洲驼、豚鼠和马铃薯从未传入墨西哥高地,中美洲和北美洲也没有畜养除狗之外的哺乳动物。中美洲驯养的火鸡从未传入南美或美国东部。虽然起源于中东地区的字母表最终传遍旧大陆,甚至传入印度尼西亚,但中美洲的文字系统从未传入安第斯山脉。最重要的是,“中美洲人民发明的、用作玩具构件的轮子从未遇上安第斯地区畜养的美洲驼”。罗马人种植中国传来的桃树和柑橘、印度传来的黄瓜和芝麻、中亚传来的大麻和洋葱,而在新大陆,北美洲的向日葵从未传入安第斯山区。吸食烟草的习俗最先形成于墨西哥,在公元1000年代传到密西西比河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随后传到欧洲),但从未向南传到秘鲁,那里的居民在1532年仍将烟草当作没有价值的东西。象形文字、数字(包括零)以及玛雅祭司发明的一套极其复杂精确的历法,在一千年后仍未传入秘鲁帝国。

美洲是许多根茎类植物的故乡,不仅包括山药、美人蕉、木薯和甘薯,还包括适应寒冷山区的马铃薯、块茎酢浆草、块茎藜、秘鲁胡萝卜等。加利福尼亚、澳大利亚、阿根廷大草原、西欧从未开发出本土的粮食作物。在中东地区,“基础作物”包括小麦、大麦、豌豆和小扁豆,以及亚麻,像非洲的酒椰和印度的棉花一样充当纤维来源。在中美洲,则是玉米、豆类和南瓜,加上用作纤维的棉花、丝兰和龙舌兰。美国东部地区的土著印第安人从未驯养当地的野生豆类、纤维作物、果树或坚果植物。

新大陆的主要河流(圣劳伦斯河、密西西比河、马格达莱纳河、奥里诺科河、亚马孙河、巴拉圭河或拉普拉塔河)全都与重要的古代文明没有关系,虽然这些地区的居民也建造村镇,比如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卡霍基亚就建造了纪念性建筑。

北美、澳大利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根本没有可供驯养的候选动物。在南美,仅有3种哺乳动物适于驯养:美洲驼、羊驼和豚鼠,还有属于鸟类的火鸡。欧亚大陆可供驯养的候选大型哺乳动物总共不少于72种,绝大部分是在欧亚大陆的大草原上演化而来。撒哈拉以南非洲拥有51种大型哺乳动物,但无一被驯养,美洲拥有24种大型哺乳动物,澳大利亚仅有一种。在哥伦布到达新大陆之前,安第斯美洲畜养的任何一种哺乳动物都没有传入中美洲,奥尔梅克人、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不得不过着没有驮畜的生活,也不需要轮子。

在5000B.P.,起源于西非地区的班图族饲养牛群,种植山药,但没有金属,仍然进行渔猎和采集活动。最早在公元前800年,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才出现文明,最早出现的主要作物是山药,接下来是粟和香蕉,随后从大洋洲引入芋头;只有一种动物可供驯养——珍珠鸡。科伊桑人(卡拉哈里沙漠的布须曼人)根本没有发展出农业。萨赫勒作物(撒哈拉沙漠边缘的热带大草原)适应夏天的降雨,不能在开普地区种植。

地中海数量众多的岛屿中一些是相当大的海岛,形成强烈的地方文化传统——米洛斯岛的黑曜石、利帕里群岛的明矾、西西里岛的硫黄以及莱摩斯岛的愈疗土。地中海地区富产许多不易腐烂的食品(谷物、奶酪、橄榄油、葡萄酒),可供商业贸易;缺少大潮(因为直布罗陀海峡太过狭窄)意味着可生产更多的盐,有助于保存肉制品;许多流向海洋的河流在河口形成众多冲积湿地,适宜种植农作物。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彼得·沃森




简单来说,欧亚大陆崇拜丰产,美洲大陆则崇拜剧烈的破坏性天气,并且在生活中将诸多其他事物都归咎于这种天气。

蒂瓦纳科(位于古代的玻利维亚)的人口在公元1000年时达到115000,比巴黎早了5个世纪。

阿兹特克帝国比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幅员辽阔;特诺奇蒂特兰有好几座植物园,而欧洲当时连一座也没有。

让研究者感兴趣的与其说是暴力的“等级”,不如说是暴力的有组织性、暴行的特殊形式以及新大陆对待与之相关的痛苦的不同态度和实践。

或许正如社会生物学家和基因学家所言,只存在一种人性。但是,世界上迥然不同的环境造就了早期人类对于人性迥然不同的理解。

与之相比,新大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极端、暴虐的天气。第三个现象是,新大陆拥有更多种类、更大数量且更易获得的致幻性植物。总之,这些因素意味着美洲大陆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呈现出更为生动、更加紧张且更具启示意味的特质。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CopyRight © 2005-2025 hugbear.net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三个程序员 读书笔记 IT科技风向标 投资先机 葡村房产
京ICP备050589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