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们去过的地方 ==> 查看信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北京钟鼓楼简介
2005-09-01
 
位置
    北京的钟鼓楼位于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钟楼在北,鼓楼在南。

历史
  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初名“齐政楼”,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又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再次重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毁于雷击后重建。清嘉庆五年、清光绪二十年、新中国成立后,对鼓楼进行过大规模修缮。
    钟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后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又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再次重建,两年后竣工,为防止火灾,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梁拱券式结构,钟楼南门正中矗立的"乾隆御制碑"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结构
    鼓楼以木结构为主,三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通高46.7米,整体坐落在3米高的砖石台基上。二层原有大更鼓1面小更鼓24面,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现仅存大鼓,高2.22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米,用整张牛皮蒙制,鼓面上有1900年八国联军留下的刀痕多处。1986年初复制一面大鼓同时陈列。鼓楼共两层,现一层为服务部,二层为展室。
  钟楼为全砖石结构,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通高47.9米,共两层,下部为砖石台座。一层四面各有一座拱门,有石阶通向二层;二层四面各有一座拱门,门左右各有一石雕窗。大钟悬挂在二层正中八角形木框架上,两侧各吊一根两米长的撞钟用圆木;钟高5.4米,体厚0.27米,重63吨,是中国最重的钟;钟全部由响铜铸成,声音纯厚绵长,圆润宏亮,京城内外方圆十数里均可听见。

报时
    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
    明清时期,每天两次鸣钟,寅时(5点)称“亮更”,戌时(19点)称“定更”,每次撞击108下,俗称“紧十八,缓十八,六遍凑成百零八”,戌时开始每个更次击鼓,直到次日寅时,称作“晨钟暮鼓”。明清两朝报时的主要目的是给市民们发宵禁信号,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以及城区的一千多个栅栏都按钟鼓声启闭。治安部队也按钟鼓信号盘查夜行人,对犯禁者“访缉查验”。清朝报时之职由清宫銮仪卫承担。
    1924年溥仪离开紫禁城后钟鼓报时废止,取而代之的是北洋政府的“放午炮”。
  放午炮使用的是宣武门城楼上的两尊退役的德国克瞄伯野炮,据载,首次鸣炮就震塌了附近的两间民房,只好把其中一门安置到北城安定门城墙上。每天正午,两个城楼之间靠电话约定同时放炮,受条件限制,有时南城、北城不能同时鸣炮,在一天里就能听到两声午炮。午时鸣炮的制度一直延续到30年代,由于费用太大而停止,用鸣炮的费用制作许多立式大钟设在主要交通路口,鼓楼前路西的人行便道上,就有一座,直到50年代后期才消失。

传说
  从清末到解放前,北京城市井中广为流传着鼓楼“司槌狐仙”之说。当时老百姓传说,每天敲鼓报时后,司槌官必须要把鼓槌子随手一扔,第二天鼓槌子会自动到大鼓前的鼓架子上;如果司槌官敲鼓后,认真地把鼓槌子放在鼓前架子上,那么第二天一定找不到鼓槌子。这种传说,让当时已经破旧不堪的古老建筑有一种神秘之感。
  上世纪50年代初期,鼓楼顶上发生了一种怪异的现象,每当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的时刻,楼脊上就升起一缕青烟,而且天天如此。当时正值暑夏,傍晚时乘凉的人很多,鼓楼又临近三海,荷花市场中茶棚、酒肆比比皆是,闲人们茶余饭后便以鼓楼冒烟为话题,各发高论,有人甚至认为鼓楼有鬼。  
  当时城建部门担心古老的建筑发生自燃,便派人去勘察,可是从楼内观察又无自燃的痕迹,市政部门便决定搭脚手架从鼓楼外边现场勘察。当消防队员和建筑工人组成的攀登队到达楼顶后,竟发现楼顶上空有众多的蚊子成团飞起,夕阳西下,霞光远照,在地面上仰看,这些蚊子就如同一缕青烟。
    消防队员们当即在现场采集了实物,然后喷洒灭蚊剂进行清除。从此,鼓楼冒青烟之谜被解开,关于鼓楼闹鬼的传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摘自网络

 

上一条:北京钟鼓楼  
相关类型:
景点简介(共7条信息)
相关信息:
北京卢沟桥简介
沈阳故宫简介
北京宛平城简介
沈阳简介
南昌滕王阁简介
大连简介


        
CopyRight © 2005-2016 hugbear.net 京ICP备05058937号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三个程序员 读书笔记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