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熊的工场 ==> 查看信息 |
天体命名 天体命名就是为天文观测所见到或发现的天体取名字。 在古老的时候,只有太阳、月球和数百颗恒星以及肉眼可以看见的行星有名字。但在过去的数百年,天文学上辨认出来的天体数量已经从数百颗增加至数十亿颗,而且每年还有更多的新天体不断的被发现。天文学家需要一套辨识系统,能明确且不含糊的分辨出这些天体,同时对令人感兴趣的天体给予特别的名字,而且这些名称必须是有意义的,能够呈现这些天体的特质。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是全球天文学家和其他的科学家认可,能为天体命名的唯一机构。为了能给予任何天体一个明确的名称,该学会已经建立一套命名系统,能系统化的为各种不同的天体命名与排列顺序。 恒星 在地球的天空中,亮度达到以裸眼就可以看见的天体只有数千个。这也就是文明古国可以命名的恒星数量。由于人类生理上的限制,肉眼可以看见的恒星数量有明确的上限,以视星等表示是到6等星,或是约1万颗的恒星。但随着望远镜聚光能力的增加,可以看见的恒星数量变得更多,所以就有更多的恒星需要命名。最早的命名系统,现在仍然很受欢迎和使用的是使用星座的名称来标示其中恒星的拜耳命名法。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是国际公认唯一能为天体和表面特征命名与分配名称的唯一权威机构,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名称的分配是非常清楚。已经有许多历史上的星表,也定期进行巡天调查,新立新的星表。所有在新近建立的星表中标示的天体,都会有一个”起始”的缩写,使其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全域目录中能保持唯一性。在起始之后,不同的恒星目录有不同的命名约定,但现代的目录倾向于遵循一套通用规则,使资料保有一定的格式。 固有名称 在国际上,大约有300到350颗恒星有被认可的固有名称,例如Betelgeuse(参宿四)、Rigel(参宿七)和Vega(织女星)。有专有名(也称为固有名称或历史名称)的恒星往往是在天空中最突出的亮星。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资料,除了为数有限的亮星有具有历史意义的名字,大多数的专有名都承袭自阿拉伯文(参见阿拉伯星名列表),因为他们开启了现代的天文学。请参见恒星固有名称列表。 有些恒星可能有多个传统名称,像许多不同的文化,它们都有独自命名的恒星名称。例如北极星,就有许多不同的名字:Alruccabah、Angel Stern(天使斯特恩),Cynosura、Lodestar、Mismar、Navigatoria、Phoenice、Pole Star(极星)、Star of Arcady(阿卡狄星)、Tramontana和Yilduz。在人类历史上,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由不同的文化给了不同的名字。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通常被称为Sun(太阳),在其它的语言也有相同意义的语词(例如,两位都说法语的天文学家,会称之为le Soleil)。然而,在科幻小说中,通常会使用拉丁文的名字:Sol。 以人名命名 大约有两打的恒星以人名命名,像是巴纳德星和卡普坦星,都是以受尊敬的天文学家的名字命名。然而,这些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名字,而且以后不会再以人名来为恒星命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能够为天体命名的唯一机构-- 不会承认恒星命名公司的商业销售恒星假名字的商业做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网站上使用charlatanry一词。 星表 随着望远镜聚光能力的增加,可以看见的恒星数量也越来越多,也就是有更多的恒星需要给予名称。取而代之的是,它们被分配使用不同的星表来命名。旧有的星表是使用任意分配的名称与数量,或者使用基于所在的星座以简单的系统命名。这意味着使用不同的星表,同一颗恒星会有不同被指定的名称。 拜耳命名法 1603年,大约1,500颗最亮的恒星首度以拜耳命名法发表于《测天图》。在这份清单中,每一颗恒星的名称都是由一个小写字母后面跟随着其所属星座的拉丁文名称。这个名称使用所有格,因此结尾通常都是ri、ii、is和ae(参见88星座所有格)。此外,常用三个字母的缩写,例如仙女座的α And(壁宿二)、半人马座的α Cen(南门二)、南十字座的α Cru(十字架二)和β Cru(十字架三)、船底座的ε Car(海石一)、天蝎座的λ Sco(尾宿八)和人马座的σ Sgr(斗宿四)。在24个小写希腊字母用完后,会使用大写字母和小写的拉丁字母,例如A Cen(半人马座A)、D Cen(库楼九)、G Sco(傅说)、P Cyg(天津增九)、b Sgr(狗国四)、d Cen(库楼五)和s Car(海山一)。在望远镜增加了分辨能力之后,许多过去被认为是单一天体的物件被发现是在太空中距离很近的光学恒星系统,这导致加上数字来区分以前未能解析出其位置的恒星。例如,θ Sgr稍后被标示为θ1 Sgr(天渊增二)和θ2 Sgr(狗国增二),而它们本身又各自是双星和三合星。 佛兰斯蒂德命名法 佛兰斯蒂德命名法以星座拉丁文的所有格和数字的组合为恒星命名,例如51 Pegasi(室宿增一)和61 Cygni(天津增廿九),大约命名了2,500颗。它们最常用在没有拜耳名称的恒星,或当拜耳名称有上标数字时;像是ρ1 Cnc(轩辕增十九)通常就会以简单的55 Cnc为首选。 近代的星表 多数的现代星表是使用电脑,由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望远镜,产生结果非常大量的产物。例如Guide Star Catalog II就有超过9亿9800万颗不同天体条目的星表。这些星表中的天体通常都被以很高的分辨率数值,指出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所属的星表。这个例子像是SDSSp J153259.96-003944.1,此处起始的SDSSp指出它的原始出处是史隆数位巡天的星表,其它的字元是该天体的天球座标。 致密恒星 脉冲星 脉冲星的命名是由脉冲星的英文(pulsar)缩写"PSR"加上其赤经和赤纬座标组成。例如PSR B1937+21,1937是指该脉冲星位于赤经19 h37m,+21是指其赤纬为+21°,B意味着赤经和赤纬值是归算到历元1950年的值。此外,J则表示赤经赤纬值是归算到历元2000年的值。 黑洞 黑洞还没有一致的命名规范。超大质量黑洞以它们所在的星系名称来标示,例如NGC 4261、NGC 4151和M31,根源于它们是出自NGC还是梅西尔星表。其它的黑洞,像是天鹅座 X-1 -极有可能的恒星黑洞,依据他们所属的星座和发现顺序编录。带有大量数字的是指出它们在座标上的位置,且首码会带有发现或调查它们的仪器缩写,例如SDSS J0100+2802(此处SDSS是史隆数位巡天的标准缩写)和RX J1131-1231,是钱卓X射线天文台观测的。 超新星 超新星发现者向IAU的天文电报编辑中心(CBAT)提出报告,该中心会自动给此一发现统筹的临时名称。从历史上看,当超新星被确认后会属于某一"类型",CBAT也会发出通报赋予年度号-字母序号,和发现的细节。一颗超新星永久的名称是由标准前缀字元"SN"、发现年度附加一或两个拉丁字母的尾码组成。每年最前26颗超新星按照大写字母从A到Z依序排列,之后的超新星用小写字母从"aa"到"az",接续是"ba"直到"zz"。例如,著名的SN 1987A是1987年发现的第一颗超新星。自1885年以来,已经发现数千颗超新星。近几年,有几个超新星发现的专案保留他们发现的极远距离超新星,在他们内部进行后续的处理,并不向CBAT汇报。自2015年开始,CBAT已经已经缩减其发布、分配和指定超新星名称与类型的工作:在2014年9月,CBAT发布了那一年发现的100颗超新星名称和详细资料。但2015年至9月,CBAT只发布了20颗超新星在那一年的名称。CBAT已将一些服务改由天文学家电报代理。 历史上有四颗超新星只单纯的以发现的年代标示:SN 1006(有史以来最亮的恒星事件)、SN 1054(其残骸是蟹状星云和蟹状星云脉冲星)、SN 1572(第谷新星)和SN 1604(开普勒星)。 自1885年以后,无论在一整年是否只发现一颗超新星,后缀字母都不能省略(虽然自1947年以来从未发生)。由于技术进步和观测时间的增加,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超新星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发布,在2007年更有创纪录的超过500颗。当年的最后一颗超新星是SN 2007va,指出它是第527颗 (事实上,这是破纪录的一年)。然而,此后每年报告的超新星一直稳定下降。 新星 新星刚被发现时会指定以"Nova"加上星座名称的所有格与发现的年号做为临时名称的格式,例如"Nova Cygni 1974"(1974天鹅座新星)和"Nova Scorpii 2010"(2010天蝎座新星)。官方的永久名称很快就会列入变星总表(GCVS),使用GCVS的变星格式命名。若同一年内在同一个星座出现两颗或以上的新星,就会在后面追加一个尾数码,像是"Nova Sagittarii 2011 #2"("2011#2人马座新星")、"Nova Sagittarii 2011 #3"("2011#3人马座新星")等等。 恒星命名公司 有几家营利性的恒星命名公司出售他们自行制做的恒星清单上的恒星,供买家选择任何名称登记在他们私设登记册中。这些公司,通常会否认,事实上与任何科学团体都没有合作关系;并且这样的礼物只有新奇和象征的性质。为恒星命名的新奇和强劲的需求,使这些公司的业务不断,甚至客户还自认为消息灵通。然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和,因此,绝大多数的天文学家) 都不会认同这些名称是合法的。多数的天文组织 (和大多数的国际科学组织) 都表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是唯一可以为天体命名的合法机构。(对这些公司很重要的体认是,事实上,一家公司有时会将同一颗星以两个以上不同的名称出售给不同的人。而顾客,当然的,不会被告知和在事后获得任何的赔偿。) 星座 历代天文学家根据感觉的样式,将天空的区域任意的分割成一个个的星座。在欧洲,开始只有形状的描述,后来才与希腊神话中诸神的故事联系起来。然而,星座的名称和数量在不同的星图中并不一样。尽管毫无科学上的根据,但对人们而言,包括天文学家,这提供了天空中有用的参考点。在1930年,由尤金·约瑟夫·德尔波特重新划分和固定了星座的边界,并且经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认可,使天球上的每一个天体都只归属于特定的单一星座。 在中国,星官就相当于星座(三垣、四象、和廿八宿是并存的系统),此系统早在春秋末期就已形成,《史记 天官书》中就已经列出了89个星官、五百余颗的星,而《晋书 天文志》中则载有283个星官、1464颗恒星。在日本亦有其自成一格的星官命名方式。 星系 如同恒星一样,绝大多数的星系都没有名字。少数的例外,像仙女座星系、涡状星系等等,其它的大多数只有星表的编号。 在19世纪,对星系的确切性质还不清楚,因此在早期的星表中只是单纯地和星云、疏散星团、球状星团和星系是在一起的:梅西尔星云星团表只收录了110个,M31是仙女座星系,M51是涡状星系。新星云星团总表(NGC,J. L. E. Dreyer 1888年)则更为庞大,总共收录了将近8,000个天体,但依然是混合了星系、星云和星团;此外还有IC星表等其他附加星系总表的衍生。 行星 天空中最亮的行星在远古时代就已经被命名。科学的名字取自罗马人用的名字:Mercury、Venus、Mars、Jupiter、和Saturn,我们自己所在的行星通常就称为Earth(然而,各国的天文文学家都会使用自己的母语。例如,法语是la Terre)。不过,在历史上人类是到最近才认知地球是一颗行星。地球既然是一颗行星,因此有时也会被按其拉丁文的科学常规名称被称为Terra。拉丁文被做为国际的科学语言的惯例是源自第一批的近代天文学家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和其它人等长期的使用。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发现的行星也随着使用的原因。 至少有两颗新发现的天体被称为行星: 天王星:威廉·赫歇尔在1781年发现。 海王星:约翰·格弗里恩·伽勒依据奥本·勒维耶的预测在1846年发现。 这些名字都来自希腊或罗马神话,使它能与古老的行星名称匹配 -但在命名之前还是有过争议。例如,威廉·赫歇尔在1781年发现的天王星,最初被称为乔治之星以尊崇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而在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波德依据希腊罗马神话将它命名为天王星之前,法国天文学家称它为赫歇尔。天王星这个名称直到1850年才被各界普遍的接受。 从1801年开始,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陆续被发现。最初的几颗(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起初也被归类为行星。而当越来越多的小行星被发现之后,它们很快就被剥夺掉行星的地位。另一方面,冥王星在1930年被发现时也被归类为行星,因为它的位置远远的超出了当时所知距离太阳最远的小行星。遵循这种模式,一些假设的天体被预先命名如下: 祝融星:假设存在于水星轨道内侧的行星。 Phaeton: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座车,被假设为存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行星,被认为是小行星的前身。 西密斯:公平正义 (法律裁判) 的女神,被假设为土星的卫星。 普西芬尼:希腊神话的阴间女王,还有一些其它的名字,留给比冥王星更远的行星。 这些名字都出自古典神话,但被视为只有从西方的观点考量这些行星。科学家在他们的社群中会使用这些名字,但一般社群也会有其自身的替代名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并不赞同天文学家在其国际的研讨会中使用母语来称呼行星。例如,木星在阿拉伯文中是Al-Mushtarīy ,或在演讲中使用中国官话称呼Neptune为Hǎiwángxīng海王星。 在冥王星发现之后的60年,已有越来越多的海王星外天体陆续被发现。根据 古柏带天体(KBOs)分类的准则,冥王星被质疑若在1990年代才被发现,是否会被归类为行星。它的质量比过去所认定的小了许多,加上阋神星的发现,使它仅仅只是两颗最大的海王星外天体之一。在2006年,冥王星因此被重新分类为不同的类别,与阋神星还有一些其它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 系外行星 目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没有商议太阳系外行星(其它恒星的行星)的命名系统。命名的程序是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公共行政委员会辖下的行星和行星的卫星命名工作小组处理。指定的科学命名原则通常包括一个与恒星对应的经常名称或专有名词或其缩写,之后跟随着一个小写字母 (从’b’开始),像是飞马座51b(51 Pegasi b)。 长久以来,大写字母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用在联星或多星系统的命名规则中。以大写字母A指定主星,相较于伴星它通常是系统中较大和较亮的,伴星就医续使用B、C等后续的字母。例如,天狼星,夜空中最明亮的恒星,是一对联星;肉眼能看见的是天狼星A,它的伴星天狼星B是昏暗的白矮星。因此,围绕着南门二(半人马座α)三合星B星的第一颗系外行星称为南门二Bb(半人马座αBb)。如果一颗系外行星的轨道是绕着联星系统的两颗星,例如,环绕着开普勒34 A与B的行星,它的名字就会是这样:开普勒34(AB)b (Kepler-34 b)。又例如:天鹅座 16 Bb,是在天鹅座 16B周围发现的第一颗恒星,而它本身是天鹅座 16 (HD 186408) 三合星中的一颗。偶尔,有些恒星的名称会附加上罗马数字(例如:Sol I、Sol II、Sol III),但这除了科幻小说之外,很少会用到。 天然卫星 地球的卫星被简单的称为月球,或在不同语言中的同义词(例如,使用法语的天文学家会称之为la Lune),有时称为Luna(这是拉丁语中的"月球")。其他行星的天然卫星一般以神话人物来命名,但天王星的卫星使用莎士比亚或亚历山大·蒲柏作品中的人物来命名。 当卫星第一次被发现时,会给它们一个临时的名字,像是"S/2010 J 2"(2010年发现的第二颗木星的卫星),或是"S/2003 S 1"(2003年发现的第一颗土星卫星)。最前面的"S/"代表是卫星("satellite"), 有别于这的其它首码"D/"、"C/"、和"P/",用于彗星;"R/"用于行星或卫星的环。这些名称有时会被写成"S/2003 S1",省略掉第二个空白字元。后面接续的数值是西元年度,字母代表所属的行星(J是木星,S是土星,U是天王星,N是海王星;预期中其它的行星不会再发现卫星,火星和水星的英文首字母相同都是M,为消除歧异,会以H代表水星)。冥王星在被重归类为矮行星之前,则是以P来标示。当在小行星周围找到卫星时,使用的识别码是括弧中的数字。因此,(243) 艾女星(Ida)的卫星艾卫(Dactyl)在1993年被发现时的临时名称是"S/1993 (243) 1"。一旦确定名称之后,它的名字就成为(243) Ida I Dactyl。相似的,冥王星的第四颗卫星,在重归类为矮行星并赋予小行星的序号之后才被发现,其临时名称就是S/2011 (134340) 1,而不是S/2011 P 1。然而,新视野号的团队,不认同矮行星的分类,依然使用后者。 H = 水星(Hermes) V = 金星(Venus) E = 地球(Earth) M = 火星(Mars) J = 木星(Jupiter) S = 土星(Saturn) U = 天王星(Uranus) N = 海王星(Neptune) 注:水星被分配为"H"很可能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指定的,但这还需要确认;因为这要严格地遵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指导方针。 在几年或几个月后,当一颗新发现的卫星已经被证实和完成轨道的测定之后,一个永久的名称便会替换S/之后的临时名称。然而,在过去,一些卫星的命名却经历了令人惊讶的漫长时间。历史上一些主要的卫星如何获得它们当前的名称,请参见卫星的命名。 随着地球之外的天然卫星首度被发现,罗马编号的制度就被引进:伽利略以罗马数字Ⅰ至Ⅳ标示伽利略卫星(从木星向外编号),有部分是故意要刁难竞争的对手西门·马里乌斯,因为他提出了现在采用的名称,使用麦地奇家族成员的名字来命名,但当时未能赢得青睐。相似的编号方案,在围绕着土星和火星的卫星被发现后,也很自然地被采用。虽然,数字最初是要指定卫星在轨道上的顺序,但新卫星的发现很快就不能符合这项规划("木卫五"的轨道就比"木卫一"更接近木星)。这项规则很快就成为过去,在19世纪结束之际,除了早先历史上的例外,数字或多或少反映了卫星发现的先后顺序(请参见太阳系天体发现时间列表)。 彗星 小行星 最初,小行星不仅像行星的命名并且也和行星一样配有图形:名称取自希腊或罗马神话,并且倾向使用女性的名字。在1898年发现第一颗穿越火星轨道的小行星之后,不同的选择被认为是适宜的,因此有了(433) 爱神星。这开启了命名的模式,主带的小行星使用女性的名字,而男性的名字则用在轨不寻常的小行星。 年复一年,当更多的小行星被发现之后,这种命名法显然不足以满足需要,于是有了新的制度。目前,为小行命名的主要的权责机构是小天体命名委员会(Committee for Small Body Nomenclature,CSBN)。小行星被观测到时,会先被分配一个临时序号,型式为" 2006 EL67" (第一部分是发现的年份,第二部分定义在该年度内发现的顺序,详细资讯请参考临时序号)。如果同一颗小行星有足够多的观测资料可以计算出轨道,就会获得一个永久性的编号 -它是循序的数字- 可以作为引证之用,例如(231346) 2006 EL67。 在指定分配序号之后,发现者有机会提出建议的名称,如果这个名称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接受了,就会替换掉临时序号。因而前述的例子,2006 EL67就会被命名成为(231346) Tao fan-lin。这个名称会在官方出版的小行星通报中公告,并且简短解释名称的意义和引述其由来。这可能是首次发现这颗小行星之后好几年后的事了。若是一度遗失的小行星可能在几十年之后再被发现才会获得最后的指定序号。如果一颗小行星在获得指定序号后十年尚未被命名,则广泛的对轨道的测定有贡献,而赋予不同临时名称的观测者给与命名的权利,或是观测者所属的天文台也可以取得命名的权利。 CSBN也可以径行对一颗小行星命名,这种情形经常发生在指定序号是数千的整数上。 近几年来,自动搜寻的高效率,使得像是LINEAR或LONEOS都已经发现数以万计新的小行星,所以CSBN限制这些大量的发现者每两个月最多只能命名两颗小行星。因此,绝大多数目前新发现的小行星都还没有正式的名称。 在IAU的规则下,名字必须是可以读得出来的,最好是一个单字或词(像是(5535) 安妮法兰克),但是还是有例外,像是(9007) 007,并且自1982年起还限制包括空格和连字符号最多只能有16个字母。伴随着变音符号的字母也可以接受,但是在日常使用的英文中通常会被省略。(4090) Rísehvězd是拥有最多变音符号(4个)的小行星名字。军事和政治领导人物除非已经过世超过100年,否则他们的名字是不适合用来命名小行星的。如今,不接受用宠物的名称来命名,但有一些是过去已经命名的,则既往不咎。已知成功的用于业务、产品或公司名称的人名,以及类似于广告、文宣等的引文,也不会被接受。 异想天开的名称可以用于相对而言较普通的小行星(像是(26858) Misterrogers),但是那些属于某些动力集团的小行星,得遵循更严格的命名方案。 特洛伊小行星(那些与木星有着1:1轨道共振天秤动的)使用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来命名。在拉格朗日点L4的以希腊战士的名字命名,像是(588) 阿基里斯,在L5的以特洛伊的战士命名,像是(884) Priamus。 木星外的小行星:超越或接近巨大行星轨道,但是不在稳定共振轨道上的小行星,以半人马的诸神命名,像是(2060) 凯龙。 与海王星有3:2平均运动共振的天体,以神话中冥府诸神相关联的名字命名。例如(90482) 亡神星。 传统古柏带天体以与开天辟地、创世纪有关的神祇名称(不一定来自希腊或罗马神话)来命名。像是(50000) 创神星。 接近或跨越地球轨道的小行星仍然使用神话的名称,而且最好是男性的。例如(1862) 阿波罗。 以人名命名的恒星 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只有很少数的恒星能在符合天体命名惯例下,被以人名来命名。多数的恒星不是使用传统的名称(主要来自各民族的传统或阿拉伯文),就是采用星表的编号。 命名法 为天体命名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工作,通常人名只在有严格的标准之下,用于行星表面特征的命名。例如:水星上的坑穴,是以已经过世的著名音乐家、艺术家、画家和文学家来命名。但是,小行星的命名是由发现者提出,再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审核,因此有以神话人物、图腾、地名、杰出的天文学家、时尚的音乐家、晦涩的历史人物,甚至是发现者的亲朋好友,而成为有趣的收藏品。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不为恒星命名,而且也无意为恒星命名。固然,有专属名称的恒星很少,但天文学家不会,也不需要使用这些名称。不过,有些私人公司明知没有法律上的地位为任何恒星命名,而且不可能提供保证,却会收取费用为有需要的人替恒星命名。 撇开这些不谈,已经以人名命名的恒星可以粗略的分成两组。第一组主要是旧有的,或是一些独特的恒星,经由一些方法的联系,直接的命名。第二组则有些隐晦,虽然也是一些特别的恒星,但不是直接的命名。 直接的命名 这一小撮恒星通常都因为有独特的特征而有其重要性,因此都是用来尊崇发现其特性的人士。 阿格兰德星:葛罗姆布里吉1830,是史蒂芬·葛罗姆布里吉发现的。弗里德里希·阿格兰德在1842年发现它有高自行运动。 阿格兰德2号星:拉兰德21185,是邻近的红矮星。弗里德里希·阿格兰德在1857年发现它有高自行运动。 巴德星:是蟹状星云中的中子星。沃尔特·巴德最早指出它与超新星之间的关联性。 巴纳德星:已知自行最大的恒星,是巴纳德在1916年发现的一颗红矮星。 白塞耳星:有一段时间被认为是最接近地球的恒星。白塞耳在1838年以视差法测出其距离,但通常仍称为天鹅座61星。这颗星也被称为 皮亚齐的飞星,因为朱塞普·皮亚齐指出它是测量距离(视差)的合适候选者。 范·比斯布罗克的星:是一颗很小的恒星,也称为VB 10或沃夫1055 B。它是乔治·范·比斯布罗克于1944年发现巨大的红巨星沃夫1055 A的一颗伴星,且是当时所知质量最小与最暗的星。这个系统也称为格利泽752(Gliese 752)。 凯雷尔星:是经由法国天文学家罗杰·凯雷尔等人的研究,确认为的极贫金属星。 查尔斯的心脏:猎犬座α星,虽然只是三等星,却是猎犬座内最亮的星。拉丁文(Cor Caroli)原文的字义是用来纪念任何一位名为查尔斯的英国国王。 赫歇尔的红星:造父四(武仙座μ),是一颗红巨星,威廉·赫歇尔首度描述它红的颜色极为显著。 欣德的红星:天兔座R,是一颗长周期变星。约翰·罗素·欣德发现他是肉眼可见全天颜色最红的恒星。 茵内斯星:LHS 40, 这是以比邻星的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的一颗高自行的恒星。在1930年,鲁坦将这颗恒星列为第五接近我们的恒星系统,但它的想法是错误的,这颗星距离我们41光年。 卡普坦星:雅各布斯·卡普坦在1897年发现的次矮星,被发现时是自行最大的恒星,目前则仍是第二大的。 开普勒星:这是超新星SN 1604,虽然不是约翰·开普勒发现的,但他做了详尽的研究。 克热明斯基星:波兰天文学家沃伊切赫·克热明斯基(Wojciech Krzemiński)于1974年发现的一颗蓝超巨星,属于半人马座X-3波霎的一部分。也称为HD 101065,是一颗恒星。它的谱线显示异常高丰度的镧系元素。 鲁坦星:以发现者威廉·雅各·鲁坦(Willem Jacob Luyten)为名的另一颗红矮星。 范马南星:范·马南在1917年发现的白矮星,这是被发现的第三颗白矮星。 普拉斯基特星:加拿大天文学家约翰·史坦利·普拉斯基特在1922年发现的联星,总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00倍,是已知的联星中最重的。正式名称是HR 2422,位于麒麟座。 樱井之星:也称为人马座V4334,日本业余天文学家樱井幸雄发现的慢新星,相信其前身是一颗的红巨星。 舒尔茨星:这是一对晚期的M型矮星(M9.5)与T型棕矮星(T5)的联星系,是拉尔夫·迪特·舒尔茨(Ralf-Dieter Scholz)在2013年发现的。它有很大的视差,但相对极小的自行,并被推论在70,000年前以近距离(0.82光年)飞掠过太阳系。 史登之星:是一颗巨星,以克利斯·史登的名字命名。这颗恒星以其高分辨率的光谱观测而闻名。 Tabby's Star:KIC 8462852,是在天鹅座中有着极度不寻常光变曲线的一颗F型主序星,被以Tabetha S. Boyajian的名字命名。它被推测是已经发展出戴森球的外星文明。 蒂加登星:这是最近的例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近地小行星追踪计划在2003年发现一颗暗淡的红矮星,被冠上领导这个小组的天文物理学家Bonnard Teegarden的名字。 第谷星:超新星SN 1572,与开普勒超新星一样,以研究者而不是发现者的名字命名。 另外,有许多恒星是以它们被收录的星表编号与作者的名字结合命名的。例如马克斯·沃夫发现的沃夫359,虽然没有明确的以发现者命名,但单单标示他的出处,也无异于以发现者命名了。 (注:在小说《共和国》出现的潘朵拉星和瑞纳星不是真实的星名) 隐喻的命名 有些恒星的名称并未取得正式的命名,但它们以一些方法列入星表或载入星图中,于是得到了认同。 最早的例子是1814年出现在巴勒莫星表中的两颗星:Sualocin(瓠瓜一,海豚座α)和Rotanev(瓠瓜四,海豚座β)。最后,它们被辨识出是天文学家皮亚齐的助理Nicolaus Venator的名字以拉丁文倒过来拼写的拼音,但是不清楚两人中是谁如此做的。 在近代,太阳神计划为了进行天文导航的训练,必须列出裸视星的名单。Gus Grissom不知道她们都有传统的名称,就恶作剧的列入了三个星名:Navi(仙后座ε)、Dnoces(大熊座ι,上台一)、和Regor(船帆座γ,天社一)。今天,这些名字仍只使用在这个计划中,而我们依然使用传统的名称。 这三个名字是源自阿波罗1号组员的名字: Navi:是Ivan的反转,是Virgil Ivan "Gus" Grissom的中间名。 Dnoces:是Second的反转,暗示著Edward Higgins White, II。 Regor:是Roger' '的反转,是Roger Bruce Chaffee的首字。 传统上的名称可能也隐喻或暗藏了一些名称,因为多数恒星名称的起源在语源学上仍不为所知。 营利性的"命名" 国际星辰注册和其它恒星命名公司向公众出售"恒星的名字"。从天文学家的观点来看,企业将星星卖给民众并取名称是诈欺的行为,因为这些公司所卖出的星星与名称不会获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认可,所以它们没有官方的地位。这些公司已被敦促:必须在顾客购买前充分提供资讯给顾客,充分披露和告知他们买的是什么。但是天文学家有时不忍透露真相,因为这些星星的名称通常都是以当事人感情上的重要人士命名的,例如,纪念过世的子女。 恒星命名 国际天文联合会(IAU)是国际上认可唯一能为恒星和各类天体分配与指定名称的机构。在IAU成立之前,已经有许多恒星的名字被使用,其他的名字,主要是变星(包括新星、超新星)则一直在增加,但是多数的恒星在被提到时还是没有名字,只能用星表中的编号来称呼。这篇文章将简要述说恒星命名的方法。 固有名称 大多数肉眼可见明亮的恒星都有传统的名称,有许多都源自阿拉伯语,但也有少数源自拉丁文的。参考恒星专有名称,其中列出了一部分的名称。 但是这些名称,无论中外都仍然有些问题存在: 拼字法通常没有标准化:仙女座γ的拼法就有Almach、Almaach、Almack、Alamak。 许多恒星有一个以上常用的名字:英仙座α有Mirfak、Algenib、Alcheb等不同的名称;船帆座γ称为Regor或Suhail al Muhlif;大熊座η称为Alkaid或Benetnasch;北冕座α称为Gemma或Alphecca;仙女座α称为Alpheratz或Sirrah。 由于古老的星表不够精确,有些星不能确定属于哪个星座。因此有些名字不知道是哪颗星的。例如:Alniyat和Chara。 有些在不同星座的恒星有着相同的名字。例如:Algenib可以是英仙座α和飞马座γ;Gienah出现在天鹅座与乌鸦座;Alnair是天鹤座α也是人马座ζ。 实际上,这些传统的名称通常只有最亮的几颗恒星被保留着继续使用,像天狼星(Sirius)、大角星(Arcturus)、织女星(Vega)等等。还有一些则是一般人比较有兴趣的恒星,像是大陵五(Algol)、北极星(Polaris)、蒭藁增二(Mira)。其余明亮的星主要采用拜耳命名法的名称。 除了传统的名称之外,还有少部分令人感兴趣的名称来自英文。像是巴纳德星(Barnard's star),虽然是肉眼看不见的暗星,却因自行量大而为众所周知。可以参考以人名命名的恒星。 拜耳字母 约翰·拜耳创建的亮星命名法则,在每一个星座中参考星等,与几个命名的基本原则,用希腊字母的顺序为亮星逐一编号,至今仍普遍被采用。详见拜耳命名法。 佛氏星数 虽然拜耳以希腊字母命名的方法比较受欢迎,但约翰·佛兰斯蒂德以数字和星座名称结合的佛氏星数,也依然被广泛采用。不过因为佛兰斯蒂德居住在英国,只为大不列颠看得见的星星编号,因此偏向南边,靠近南极圈的星星都没有佛氏编号。详见佛兰斯蒂德命名法。 变星命名法 变星不使用拜耳命名法而另有一套特别的命名法则,让我们很容易识别出是一颗变星。详见变星命名。 星表序号 在有些场合没有适当的命名法可以使用,也可以使用星表的序号。有许多著名的星表中给予的恒星编号都会被用在区别恒星的目的上。详见星表。 出售恒星的名字 有许多公司会以纪念的名义来掩盖出售命名权的不正当目的。这些公司销售的恒星名字不被天文学家或任何国际科学机构所承认。而且一颗恒星可能会由许多不同的公司出售名字,或由同一家公司多次出售给不同的人。 真有其人 极少数的恒星会以人名来命名,通常都是先以非正式的名称出现与流传,然后被认同而成为正式的名称。 古德命名法 古德命名法(Gould designations)是一种星座恒星的命名法,与佛兰斯蒂德命名法类似,以数字和拉丁文所有格的星座名称结合作为恒星命名,在数字编号后加上“G.”(有时也写作“G”)表示这是古德命名法,数字编号从“1”开始,按恒星赤经升序排列。古德命名法中恒星位置所据历元为1875.0,由于岁差恒星的位置已有改变。 古德命名法由美国天文学家本杰明·阿普索普·古尔德于发表于其1879年出版的著作《阿根廷测天图》中。很多恒星再现在已不再使用古德命名法,但对于没有佛兰斯蒂德命名法的南天肉眼可见恒星,古德命名法由于相对予以星表目录编号的名称更为直观而仍然在使用。 古德命名法编号包含星座 共有66个星座的恒星具有古德命名法名称,其中有33个星座恒星同时具有佛兰斯蒂德命名法名称。全天88个星座中,高纬度的北天星座未包括于古德命名法中。 同时具有佛兰斯蒂德命名法和古德命名法恒星编号的星座 宝瓶座 天鹰座 牧夫座 巨蟹座 大犬座 小犬座 摩羯座 半人马座 鲸鱼座 乌鸦座 巨爵座 海豚座 小马座 波江座 武仙座 长蛇座 狮子座 天兔座 天秤座 豺狼座 麒麟座 蛇夫座 猎户座 飞马座 双鱼座 南鱼座 船尾座 人马座 天蝎座 巨蛇座 六分仪座 金牛座 室女座 只具有古德命名法恒星编号的星座 唧筒座 天燕座 天坛座 雕具座 船底座 蝘蜓座 圆规座 天鸽座 南冕座 南十字座 剑鱼座 天炉座 天鹤座 时钟座 水蛇座 印第安座 山案座 显微镜座 苍蝇座 矩尺座 南极座 孔雀座 凤凰座 绘架座 罗盘座 网罟座 玉夫座 盾牌座 望远镜座 南三角座 杜鹃座 船帆座 飞鱼座 剑鱼座30和杜鹃座47是波得编号,不是古德编号。 导引星表 导引星表(GSC),有称为GSC导星星表或哈伯太空望远镜导星星表(HSTGC),它是编译来支援哈伯太空望远镜的离轴目标恒星目录。GSC-I 包含二千万颗视星等从6至15等的恒星;GSC-II包含945,592,683 颗涵盖至21等的恒星。并尽可能的将联星和非星天体排除在外或标记为不符合精细导星感测器需求的目标。这是第一份专门为外太空导航创建的全天星体目录。 历史 第1.0版 这份目录的第一版在1989年出版。第一版目录是由是由帕洛玛施密特快速V北半球巡天和英国施密特SERC-J南半球巡天的数位影像所创建。这份目录中所包含的星等范围从7至16等,并且在分类上防止了非星天体成为导引星。在每一片施密特干版的中心区域,光度是以光电序列(9-15星等)为基础。恒星光度法有系统的排除了星系。天体测量依据干版的赤纬,使用AGK3星表、SAO星表、或CPC星表。虽然相对的天体测量(HST的需要)大约是0.3角秒,但是由于系统的偏差,在干版边缘的会达到1至2角秒。 第1.1版 这一版第一次的出版是在1992年。Tycho Input Catalog是依巴谷/第谷国际财团在筹备依巴谷卫星任务时创建的星表,它们制做的星表至11等星都包含所有可以使用的最佳资料。加上添加自GSC星表的亮星资料,成就为一个完整的全天星表。此外,也修正和纠正了许多因为仪器周围的光晕,或亮星衍射峰值产生的虚假与错误的影像。有些南半球的摄影干版中心附近的亮星(星等亮于3等)也经过处理,并加入星表中。这份星表被HST 使用在15个操作周期中。 第1.2版 第1.2版在2001年发布,这个版本可以减少对干版的位置和系统误差的依赖性,它是与位在海德堡的海德堡大学天文学计算研究所合作制作的。 PPM和AC被做为参考目录,绝对位置的误差减少至0.3到0.4角秒。 目录型式 当输入一个目录的查询条目时,其格式为GSC FFFFF-NNNNN,或以GSCfffff0nnnnn(fffff0nnnnn)代替。 F序列是引用哈伯天区的功能变数代码。 导引星表 II 在2008年,推出了导引星表的扩充版,GSC II(Guide Star Catalog II),是由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星表和巡天部门编译的。它输入了945,592,683恒星的位置和分类,以及455,851,237 恒星的星等。此版本最新的修订版是V2.3.2,并使用在哈伯太空望远镜的精确定位。 精细导星感测器 精细导星感测器(英语:FGS, Fine Guidance Sensor)是安装在哈伯太空望远镜上的干涉仪,能提供高精密度的指向讯号,输入作为观测时的姿态控制系统。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也将安装精细导星感测器,但将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 在一些特别的专案中,例如天体测量学,精细导星感测器也能作为科学仪器。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精细导星感测器 哈勃太空望远镜有三组精细导星感测器,两组用于指向和锁定望远镜的观测目标,另一组作为天体测量仪用于位置的测量。由于精细导星感测器非常准确,可以用来测量天体的距离或是研究联星系统。三个精细导星感测器被安装在望远镜视野圆周附近以90度的间隔放置。哈勃太空望远镜需要非常高的指向准确性,精细导星感测器被做为干涉仪,能持续不断的锁定星光中的特性。以这种精确度,感测器可以侦测到邻近的天体是否有摆动的现像,可能是行星造成天体的摆动,确定那些恒星是否真的是物理双星,或是测量恒星、星系等天体的角直径。 由于FGS的灵敏度,它们不会让HST对正在太阳50度以内。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精细导星感测器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导引系统虽然以不同的方法来制做,但是也称为精细导星感测器,将为姿态控制系统提供输入所需的资料。 詹姆斯韦伯精细导星感测器的功能 詹姆斯韦伯精细导星感测器有三个主要功能:一个是捕捉目标所需要的图像。结构完整的影像用来确认星场,依据观察所得的光点和位置,与观测计划软件选择的天体目录建立关联性。其次,是获得预先选定的引导星。在观测期间,导引星会被定位在一个8 X 8画素的视窗中心。一点点的变动都会被感测到,然后执行角度修正让导引星能回到预先被指定的位置上,因此在观测中的科学仪器能在正确的位置上工作。而第三个功能是姿态控制系统以每秒16次的频率测量导引星的位置,这些测量将使指向稳定在百万分之一弧秒的精度内。 詹姆斯韦伯精细导星感测器的规格 照相机能捕捉两个相邻的视野,每个大小都是2.4 X 2.4弧分,并以每秒16次的速率读取 8 X 8 个画素的子阵列资料。即使这样短的积分时间内,精细导星感测器的灵敏度在1.25微米(~Jab = 19.5)的波长上仍能达到58微焦耳。这样的灵敏度和天空的覆盖率结合在一起,即使在高银纬的天区中,也可以保证有95%的概率找到适当的导引星。 加拿大太空总署将会提供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精密的精细导星感测器。当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在轨道上部署时,精细导星感测器也会以指向错误的信号来测试和调整,使能逐步和主镜校准与同步。 斯隆数字化巡天 斯隆数字化巡天(英语: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缩写为SDSS)是使用位于新墨西哥州阿帕契点天文台的2.5米口径望远镜进行的红移巡天项目。该项目开始于2000年,以阿尔弗雷德·斯隆的名字命名,计划观测25%的天空,获取超过一百万个天体的多色测光资料和光谱数据。斯隆数字化巡天的星系样本以红移0.1为中值,对于红星系的红移值达到0.4,对于类星体红移值则达到5,并且希望探测到红移值大于6的类星体。 2006年,斯隆数字化巡天进入了名为SDSS-II的新阶段,进一步探索银河系的结构和组成,而斯隆超新星巡天计划搜寻Ⅰa型超新星爆发,以测量宇宙学尺度上的距离。 2008年10月31日,SDSS-II发布了最后一次数据。 斯隆数字化巡天第三期工程SDSS-III已经于2008年7月启动,将持续至2014年。 观测 斯隆数字化巡天使用口径为2.5米的宽视场望远镜,测光系统配以分别位于u、g、r、i、z波段的五个滤镜对天体进行拍摄。这些照片经过处理之后生成天体的列表,包含被观测天体的各种参数,比如它们是点状的还是延展的,如果是后者,则该天体有可能是一个星系,以及它们在CCD上的亮度,这与其在不同波段的星等有关。 另外,天文学家们还选出一些目标来进行光谱观测。目标的位置用钻孔的方式记录在铝板上,小孔的后面接有光纤,将目标天体的光引入摄谱仪。望远镜每次可以同时拍摄640个天体的光谱,每晚大约需要6到9块铝板对天体进行定位。 斯隆数位巡天的贡献 斯隆数字化巡天涵盖了南银极周围7,500平方度的星空,记录到近二百万个天体的数据,包括80多万个星系和10多万个类星体的光谱的数据。这些天体的位置和距离资料为人们研究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开辟了道路。下表是SDSS有光谱的星种数量: 种类 个数 星系 790,220 类星体(z <2.3) 89,458 类星体(z ≥2.3) 12,892 M型和更晚型的恒星 64,895 其他恒星 126,351 天空光谱 59,843 待确认天体 19,861 斯隆扩大了解和探索银河系计划 斯隆理解和探索银河的扩充计划(缩写为SEGUE)获得了银河系内24万颗恒星的光谱,它们的径向速度在每秒10公里上下,这使天文学家们得以研究银河系的结构以及各组成部分是如何形成的。 斯隆超新星巡天 斯隆超新星巡天计划快速扫描300平方度的天空,搜寻光度快速变化的天体,寻找Ia超新星爆发。在2005年,该计划找到了130个爆发的Ia超新星,在2006年找到197颗,总数已经超过了300个,这项计划进行到2007年底。 资料的检索 斯隆数字化巡天将全部图片和光谱数据发布在国际互联网上,并且提供了简单易用的接口。用户只要输入坐标就可以获得斯隆数字化巡天拍摄在该天区拍摄的全部图像。同时还提供了针对从学生到专业天文学家的详尽指南。数据也可以通过美国宇航局的世界风软件获取。 成效 斯隆数字化巡天的数据已经在各种天文出版物中广泛引用,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类星体、星系分布、银河系内恒星的性质、暗物质、暗能量等等。斯隆数字化巡天的网站上提供了这些出版物的完整列表。 星座 星座是指天上一群群的恒星组合。自从古代以来,人类便把三五成群的恒星与他们神话中的人物或器具联系起来,称之为“星座”。星座几乎是所有文明中确定天空方位的手段,在航海领域应用颇广。对星座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不同的文明对于其划分和命名都不尽相同。星座一直没有统一规定的精确边界,直到193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为了统一繁杂的星座划分,用精确的边界把天空分为八十八个正式的星座,使天空多数恒星都属于某一特定星座。这些正式的星座大多都以中世纪传下来的古希腊传统星座为基础。与此相对地,有一些广泛流传但是没有被认可为正式星座的星星的组合叫做星群,例如北斗七星。 在三维的宇宙中,这些恒星其实相互间不一定有实际的关系,不过其在天球这一个球壳面上的位置相近,而其实它们之间可能相距很远。如果我们身处银河中另一太阳系,我们看到的星空将会完全不同。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恒星的排列和形状很感兴趣,并很自然地把一些位置相近的星联系起来组成星座。 星座的意义和应用 恒星或星座的起落在古代常常用于导航和时间的确定。古埃及通过观测天狼星的偕日升来确定一年的开始;在有些地区,通过恒星观测确定方位的古老技术仍有保存。星座及其本身代表的文学意象也常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作品当中。 虽然星座的重要性在现代已经相对降低,但是对于夜空爱好者来说,星座并没有失去它的魅力。通过其引人入胜的传说,星座在天文学普及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每当发生显著的重大天象时,天文学家、科普工作者和媒体总会在社会上,特别是年轻人之间掀起一股天文学热潮。 星座的起源 为了方便研究及观测天上诸多恒星,人们把星空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一区就是一个星座。很难确切的说出人类是从何时开始有星座的概念的,这类天文知识远在有历史记载以前就被人们所领会。星座的名称则很可能来源于早期航海的水手。不同地域的文明中,星座的起源可能完全不同,但是随着各文明的扩张和相互影响,星座的文化也包含了融合的过程。 西方 公元前270年希腊诗人阿拉托斯写的《物象》中提到47个星座。从《物象》所记载的星区可得知,由于岁差的原因,书中所描述时期的南极点与现在的南极点并不一致,据此可以推断出书中所记录的是公元前2000年前的星空;同时星空记录的空白区域表明观察者应该在北纬35°到36°附近。因此有人认为将星空划分为星座的做法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和苏美尔时期,希腊和埃及的星座有可能是从该地区传入的。 在《约伯记》里提到大熊、猎户等几个星座;公元前十二世纪尼布甲尼撒一世时代建造的土地界标石上刻有人马座、天蝎座和长蛇座的图案。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赫西奥德的著作中也提及了大熊、猎户和昴星团(当时昴星团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星座,而不是金牛座的一部分),而在同一时期的巴比伦已经用楔形文字记录了黄道十二星座。 到公元二世纪,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记录了48个星座中的1022颗恒星,这也是现代星座的原型。之后许多天文学家在托勒密星座的空档里填充新的星座;1603年巴耶、1690年赫维留、1752年拉卡伊先后在两个世纪内为南天的星座命了名。 中国 古代中国以星官来划分天空。最早记载星官的著作是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其中录有91个星官共五百多颗恒星。到隋朝的《步天歌》中已记载星官283个,它们分别属于三垣或二十八宿之一。三垣是指环绕北极天空所分成的三个区域,分别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而在环黄道和天球赤道近旁一周分为四象,四象中又将每象细分成七个区域,合称二十八宿。中国古代以太阴历纪年,由于月亮围绕地球自转一周约为每月廿八日,因此每天经过一区的称为“宿”或“舍”。到了明朝末期,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徐光启所编的《崇祯历书》参考欧洲天文学的数据增补了近南极星区的星官23个。 对星空划分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宿的先后顺序存在着不同意见。民国时期的天文学家高鲁在其所著的《星象统笺》里认为三垣出现最早,然后是四象,二十八宿出现最晚。曾任北京天文馆第一任馆长的天文学家陈遵妫则在其著作中认为四象出现较早,而后分为二十八宿,而三垣则最后,并指出三垣之名在隋朝《丹元子步天歌》才出现,三垣二十八宿的形制也是在此形成并沿用。 在周朝初期著作《周礼》中已能发现二十八宿部分宿名,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完备了。有关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学术界对二十八宿的起源时间和地点有着诸多的分歧。传统认为,中国二十八宿体系的创立年代最早只能上溯到公元前八至前六世纪。1978年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的战国曾侯乙墓的墓葬中,出土了绘有二十八宿图像的漆箱盖,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关于二十八宿的实物例证。 中国古代把北极附近的三垣定为中官,而二十八宿实际上是自四象细分出来的,二十八宿以南的星区则称为外官,即“中官+四象+外官”,这只是中国古代为数诸多的星区划分方法之一。除此之外也有把星区分为七个区域的“五兽+中官+外官”、分为11个区域的“九野+中官+外官”等多种方法,只不过“中官+四象”的划分方法流传较为广泛罢了。 印度 印度人的二十八宿(Nakshatra,意为“月站”)与中国的二十八宿极其类似,学者认为两者同出一源。俾俄、玛得那(Madler)、什雷该尔(Schlegel)、竺可桢、夏鼐、新城新藏等人主张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韦柏(Weber)、谌约翰、金最尔(Kinzel)、金史密(King Smill)和爱特金(Edkin)等人则提倡印度起源说。 与中国二十八宿划分不同的是,印度的二十八宿以织女替代了中国二十八宿中的牛宿,以河鼓(牛郎)替代了中国二十八宿中的女宿。二者的起始宿均为角宿(Chitrā),但之后印度二十八宿的起始宿更改为昴宿(Krittikā)。据印度古代经典记载,室、壁二宿也曾合为一宿而为二十七宿,或也有减去织女而凑成二十七宿的,这一点与中国一致。二十七宿的全部名称最早出现在《鹧鸪氏梵书》。 阿拉伯世界 公元9世纪以后,托勒密星座传到阿拉伯世界。托勒密的著作《天文学大成》被翻译为阿拉伯语,名为《至大论》。阿尔苏飞以该书为基础写出了被称为伊斯兰观测天文学的三大杰作之一的《恒星书》。如今全世界通用的星名中,多数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 星座及天体的命名 古代星座的命名 因为古代文明之间相对隔绝,在不同文化里,星星组成的图案被赋予了不尽相同的形象。例如北斗七星在古希腊被视作熊的尾巴;中国人则将它看作舀酒的器具斗;英国人认为它是耕田的犁;法国南部的人认为它是平底锅;庞尼印第安人认为它是担架上的病人;玛雅人认为那是七只金刚鹦鹉;印度人将它看作是七位智者;罗马人则看作是七头牛。 中国古代星官体系反映的是人间的社会体系,星官的名字来自帝王将相、宫廷庙宇、军营车骑、农耕狩猎等各个方面。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天地对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西方星座系统中星座的名字多数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和动物,而对于在希腊本土看不到的近南极星区,约翰·拜耳用与大海及海中的生物相关的名词予以命名。之后法国天文学家尼可拉·路易·拉卡伊用科学装置和仪器的名称命名了13个亮星较少的星区(有一个例外“山案座”)。 现代星座的命名 现代星座常使用的88星座里包含14个人类形象、9种鸟类、2种昆虫、19种陆地动物、10种水生物,2个半人马怪物以及29种非生物;头发、巨蛇、龙、飞马、河流各一种(种数之和超过88是因为某些星座里不止一个形象)。 现代星座使用的正式名称使用的是拉丁文,其拼写固定,但是读音因人而异。在英文中也会用“拉丁文+英文”的昵称来表达星座,如南鱼座被称为“Piscis Austrinus the southern fish”。在1922年于罗马召开的第一届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第三委员会提交了3字母星座缩写符号的决议(如“Psc”代表“Pisces”,即双鱼座),并获得了通过。 恒星的命名 在学术上并没有一套单一的恒星命名系统。较亮的恒星基本上是根据它们所处的星座,使用拜耳命名法或弗兰斯蒂德恒星命名法来定名。如半人马座α(拜耳命名法)、天鹅座61(弗兰斯蒂德恒星命名法)。还有一些恒星使用变星的命名方式,如天琴座RR等。对于肉眼无法看见的恒星,一般不按照其所在的星座命名,除非它与较亮的恒星形成双星或联星系统。这些需要通过望远镜才能看到的恒星通常使用它们在特定的星表中的编号作为其名称。 一些明亮的恒星有源于拉丁、希腊或阿拉伯的俗名,如α Aql,在英语中一般称作“Altair”,而在中文里被称为“牛郎星”。实际上如果要按照星座来命名,这颗恒星应该称作“天鹰座α”(英文)或“河鼓二”(中文)。“天鹰座”和“河鼓”分别是它所在西方星座和中国星官。 深空天体的命名 虽然深空天体(星云、星团、星系)也随着天球一起转动,但是深空天体并不普遍以星座命名。它们一般在数字编号前加上M、NGC、IC等字母,分别代表梅西耶星表、星云星团新总表、索引星表。对于显著的深空天体有时会有更加通用的名称,如位于猎户座的M42往往叫做猎户星云;位于中国古代星宿昴宿的M45称为昴宿星团等。 星座的分类 绝大多数文明中所指的星座,都是指由亮星或一些较明显的深空天体组成的“亮星星座”,但是有些文明中也会通过天空中的暗区定义“暗云星座”。 亮星星座 现代八十八星座按照位置一般可以简单分为北天星座、黄道星座、南天星座;有时也会把赤道星座独立成为一类。通过积分找出每个星座的中心,并计算出该点的坐标。根据天球坐标系统,每点的位置包含了赤经及赤纬两个数。若中间点的赤纬为正数,即该点位于天球的北半球,用N表示,对应的星座即为北天星座;赤纬是负数的话,中间点位于南半球,用S表示,对应的星座即为南天星座。这些星座可以通过赤经进一步确定其所在的象限:把赤经分为24个小时,星座的中间点于0时至6时的话就属于Q1,6时至12时属于Q2,12时至18时属于Q3,18时至0时属于Q4。 有时也会使用按照不同区域的星座集合来划分,这些星座家族分别以集团中最重要的星座、黄道、神话区域、天上的水族和创造南天星座的天文学家约翰·拜耳、尼古拉斯·拉卡伊命名。总共有18个星座家族:大熊(10)、黄道(13)、英仙(9)、武仙(17)、猎户(5)、水族(9)、拜耳(11)和拉卡伊(15),括号中是所属家族中现代星座的数量。 暗云星座 当地球上的条件能让银河中心区的暗斑在地面上投影形成阴影时,一些文化中已经看清这些暗斑的形状,并称之为"暗云星座",这不同于一般由亮星定义的星座。银河中暗斑生动的轮廓在南半球比北半球更为显著和易见。在印加文明中认为,银河中的暗区或暗星云如同动物一般,并用之于跟踪季节的更替。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也有暗云星座的描述,最有名的就是"天空中的鸸鹋",它的头就是由煤炭袋构成的;而在安第斯人的传说中,此暗斑则构成一只骆驼。 现代星座演变 现代星座中的50个由托勒密星座演化而来,12个由约翰·拜耳在1603年命名,7个由约翰·赫维留在1690年命名,14个由尼古拉斯·拉卡伊在1763年命名。到公元1922年,国际天文学会决定将全天划分为88个星座,并成立了比利时天文学家尤金·德尔波特主导的第三委员会(IAU Commission 3);1930年,国际天文学会正式定义了这些星座的边界。在这之后,任何恒星(除了太阳)、星云、星系都精确的属于某一个特定的星座。 在现代88星座中,最亮的星座为南十字座;可见恒星最多的星座是半人马座,6等以上星数为101颗;面积最大的星座是长蛇座,为1302.844平方度,占到了全天面积的3.158%;而面积最小的南十字座仅有68.447平方度。巨蛇座是唯一不连续的星座,它被蛇夫座分割为头、尾两部分。 托勒密星座 现在国际通用的星座是以公元2世纪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所载的48星座为基础的,这48个星座被称为托勒密星座。除了南船座被拉卡伊分开为船底座、船尾座、船帆座以外,所有星座都保留在现代星座中。托勒密星座主要继承了公元前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所著的星表,其中还引用了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巴比伦的观测记录。 托勒密星座包括以下48个星座。其中以浅蓝色标出的是十二个古典黄道星座;而蛇夫座是直到1930年才由国际天文联合会官方确认的黄道星座。 现代八十八星座 后来星座的数目不断增加,主要是为填补托勒密星座间的空缺(因古希腊人认为明亮的星座间是有暗淡的空白地带的),另一原因是当欧洲的探险家往南进发时,能够看见一些以前看不到的星空,所以要加入新星座以填满南面的天空。上述48个托勒密星座中删去了南船座,加上以下41个较新的星座就构成了现代的88星座: 韦斯普奇或科内利乌斯,16世纪初:南十字座 · 南三角座 Vopel,1536:后发座 凯泽和豪特曼,1596: 天燕座 · 蝘蜓座 · 剑鱼座 · 天鹤座 · 水蛇座 · 印第安座 · 苍蝇座 · 孔雀座 · 凤凰座 · 杜鹃座 · 飞鱼座 普朗修斯,1613: 鹿豹座 · 天鸽座 · 麒麟座 Habrecht,1621: 网罟座 赫维留,1683: 猎犬座 · 蝎虎座 · 小狮座 · 天猫座 · 盾牌座 · 六分仪座 · 狐狸座 拉卡伊,1763: 唧筒座 · 雕具座 · 船底座 · 圆规座 · 天炉座 · 时钟座 · 山案座 · 显微镜座 · 矩尺座 · 南极座 · 绘架座 · 船尾座 · 罗盘座 · 玉夫座 · 望远镜座 · 船帆座 其中29个在地球赤道以北,46个在地球赤道以南,跨在地球赤道南北有13个。 不再使用的星座 有一些历史上使用过的星座不再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承认,最后没有被采纳成为正式的星座,较著名的一个为象限仪座(现为牧夫座的一部分,象限仪座流星群以它命名)。但是由于它们曾经被长期使用,我们仍然可以在历史书或者古星图中看到它们。以下是这些星座的统计: 不再使用的星座列表显示 星座的运动和识别 星座的运动 星座看起来随着天球运动是由于地球自身的运动引起的,其中对星空变化较为显著的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由于地球自转,星空背景每天绕天轴转动一圈;星空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缓慢变化,经过一年之后,星空与一年之前的星空几乎一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还有一个称作进动的长周期运动,其周期大约为25,765年。这种运动引起北极点在恒星背景中的周期性漂移,这在天文学上称为岁差。在短时期内对星座的粗略观测可以忽略这种运动。 恒星都在做着高速移动。恒星的运动都可以分解为两者连线方向的径向速度和与之垂直的自行,其中自行会改变恒星在星空中的视位置。由于恒星距离地球太远,一般可以认为恒星在天穹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由于太阳和行星相对于地球的视位置与天球上的背景恒星的位置不固定,它们周期性的穿越黄道上的十三个星座。在占星术上,往往会以“水星位于天蝎座”的方式描述。但是占星术上的黄道只有十二星座,并且是均分的。 星座的识别 星座在很久以前就被水手、旅行者当作识别方向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的发展,星座用于方向识别的作用逐渐减弱,但是航天器还是通过识别亮星来确定自身的位置和航向。对于星空爱好者来说,星座的识别往往是对于亮星的识别。 在北半球,小熊座的北极星是在星空确定方向最重要的依据。从天球坐标系可以看出,北极星的高度是与当地的纬度一致的。但实际上由于北极星并不明亮,人们通常使用北斗七星来寻找北极星,从而确定方向。把北斗的勺柄(β到α)延长5倍处便能找到北极星。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即北方。在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北斗星会落入地平线以下,此时可以根据与北斗七星相对的、呈“M”(或“W”)状的仙后座来确定北极星的位置。 一旦识别出北极星和其他任何一颗恒星,整个星空就完全可以通过恒星的相对位置来识别。为了便于记忆,人们通常通过北斗七星延长的斗柄来寻找牧夫座的大角(牧夫座α)、室女座的角宿一(室女座α)。在不同的季节,也可以通过其他星空中显著的特征定位,如冬季可以通过的明亮的猎户座轻而易举地找到双子座、大犬座、小犬座、金牛座、御夫座,甚至狮子座;秋季时可以通过飞马座的秋季四边形从而找到仙女座、英仙座、南鱼座等;而夏季大三角则是夏天星空中最容易找到的特征,此时可以找到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人马座、天蝎座、天龙座等。 南天极附近的星座则比较零散,分布着很多面积较小的星座,亮星也很少,很多区域甚至没有较亮的星,认识起来相对困难一些。另外南天极也没有像北极星那样的指示星,因此南天极常常靠南十字座的十字架一(南十字座γ)和十字架二(南十字座α)延长约4.5倍来确定。同时半人马座的南门二(半人马座α)和马腹一(半人马座β)、船底座的老人星(船底座α)、波江座的水委一(波江座α)都是识别南半球星座的重要依据。 星座文化和艺术 星图 将恒星或其他天体在天球上的视位置投影成平面便形成了星图,通过星图可以标识出它们的方位、亮度和形态等信息。一般来说,现代星图都会注明出赤经、赤纬、黄道等参考线,以及所使用的历元。星图中往往会把星座界限绘制出来,并辅以简单的星座连线或形象。 天文学星座与占星术星座 西洋占星术的黄道十二星宫,就是一种使用“星座”标订位置,从地球与太阳相对位置变化,观察太阳系星体运行而产生的相互影响,来占卜或统计判断人类命运和性格如何受其影响的人文科学。虽然天文学上的十三个黄道星座有相对于中气春分点(或太阳)的岁差问题,现在的天文学星座与西洋占星术起源时期(新巴比伦王朝的创建,626 B.C.)相比已经有约36.85°的岁差,可以推论12星座区分的定义是更早而来,因此西洋占星术所使用的等分星宫就没有岁差问题,是以中气春分点上来设定第一宫白羊宫的起点。西洋占星术通常分为伪恒星年派和中气春分年派两支,但伪恒星年派只不过是基于中气年派的每个等分时间点再加上25.5日,与真正的恒星年或恒星时毫无关系。 星座家族 星座家族是天球上在相同区域内星座集合组成的团体,这些星座家族分别以集团中最重要的星座、黄道、神话区域、天上的水族、和创造南天星座的天文学家约翰·拜耳、尼古拉斯·拉卡伊命名。总共有8个星座家族:大熊、黄道、英仙、武仙、猎户、幻之水族、拜耳和拉卡伊。 大熊家族 大熊家族是有10个星座的集团,包括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猎犬座、牧夫座、后发座、北冕座、鹿豹座、天猫座和小狮座。这些星座环绕着北天极,据以命名的大熊座包含了著名的,由7颗恒星组成,状似煎锅形状的北斗七星。它跨越的范围从北球天极至–30°,春天大曲线横越这个家族。 黄道家族 黄道家族包括在黄道上的12个星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双鱼座、白羊座、金牛座、蛇夫座、双子座和巨蟹座,这些星座都有黄道符号。黄道是太阳经过的星座,北半球的黄道星座在东天球,南半球的黄道星座在西天球。 英仙家族 英仙家族是9个星座的团体,包括仙后座、仙王座、仙女座、英仙座、飞马座、鲸鱼座、御夫座、蝎虎座和三角座。 武仙家族 武仙族包括18个星座:武仙座、天箭座、天鹰座、天琴座、天鹅座、狐狸座、长蛇座、六分仪座、巨爵座、乌鸦座、巨蛇座、盾牌座、半人马座、豺狼座、南冕座、天坛座、南三角座和南十字座。这是一个巨大的家族,主要分布在从北纬60° 至南纬70°的西半球。 猎户家族 猎户家族是5个星座的族群,包括猎户座、大犬座、小犬座、天兔座和麒麟座。这个家族是以猎人为首,带着大狗、小狗和独角兽,追逐著野兔。 幻之水族家族 天空中的幻之水族包含9个星座:海豚座、小马座、波江座、南鱼座、船底座、船尾座、船帆座、罗盘座和天鸽座。这些星座是湖泊、河流、海洋生物和船只的组合。船底座、船尾座、船帆座是古老的星座南船座拆开来的一部分,罗盘座则是新增的。 拜耳家族 拜耳家族是包含11个星座的集团,这些星座是水蛇座、剑鱼座、飞鱼座、天燕座、孔雀座、天鹤座、凤凰座、杜鹃座、印第安座、蝘蜓座和苍蝇座。这些星座都是约翰·拜耳在1603年命名和介绍的,因为这些星座都在偏南方的天空,古代的希腊人和罗马人都未曾看过这些星座。 拉卡伊家族 拉卡伊家族是有着13个星座的集团,包括矩尺座、圆规座、望远镜座、显微镜座、玉夫座、天炉座、雕具座、时钟座、南极座、山案座、网罟座、绘架座和唧筒座。这些星座都是尼古拉斯·拉卡伊在1756年命名和介绍的。因为这些星座都在偏南方的天空,古代的希腊人和罗马人都未曾看过。 星座列表 星座现时共有88个,皆由国际天文联合会所定义。 星座次序 星座没有一定的次序,人们表示它们是通常会根据其英文名的字母序列。另外由于每个星座都有其定义下的边界,所以有少数场合中人们会采用星座于天球上所占有的面积来排序。 星座分类 星座要被分类的话,可以根据其中间点的位置,或根据由其出处或性质而定下的族来分类。 象限 星座遍布全个天球,分布不均,人们利用积分来找出每个星座的中间点,并计算出该点所在的座标。根据天球坐标系统,每点的位置包含了赤经及赤纬两个实数,总结出每个星座所在的象限。若中间点的赤纬为正数,即该点位于天球的北半球,以N表示;相反赤纬是负数的话,中间点位于南半球,以S表示。赤经分为24个小时,星座的中间点于0时至6时的话就属于Q1,6时至12时属于Q2,12时至18时属于Q3,18时至0时属于Q4。 族群 星座各有不同出处,古天文学家托勒密已归纳出由古希腊神话流传至今的星座,之后更有其他天文学家定义新的星座,那些星座不只有神话中出现的事物,而有其他动物和科学用具。运用此分类法,可以令人更易记忆所有星座。 大熊族:包括大熊座及周围属于北半球的星座,大多都是与神话无关的动物,共有10个星座。 黄道星座:包括黄道13星座,共有13个星座。 英仙族:包括英仙座以及与英仙珀耳修斯的故事有关的星座,共有9个星座。 武仙族:包括武仙座以及与武仙海格力斯的故事有关的星座,共有18个星座。 猎户族:包括猎户座与及猎人俄里翁的两只猎犬及猎物,共有5个星座。 幻之水族:包含一些与海洋有关的星座,大部分都在南半球,共有9个星座。 拜耳族:由天文学家约翰·拜耳命名的星座,大多与动物有关,共有11个星座。 拉卡伊族:由天文学家尼可拉·路易·拉卡伊命名的星座,大多都是科学的用具,共有13个星座。 列表 星座列表包括星座的面积、位置及所属的族。 已废弃星座 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于1930年确定88个星座前,星座的命名与数量并未统一。经过删除、合并后被遗弃,以下所列者为过去曾存在过的二十多名星座。 弗雷德里克·德·威特在1670年绘制的星座图 Original Size |
相关类型: | |
W(共15条信息) |
|
相关信息: | |
协调世界时 行星体系命名法 前寒武纪 古生代 恒星光谱 | 软体动物 地球构造 星际物质 主小行星带 矮行星 |